8月17日,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老师亲临孔学堂讲学,主题为“七部《西游记》影视读懂百年中国”。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钱进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。
陈均教授以暑期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《浪浪山的小妖怪》引入正题,然后按照年代顺序逐一分析了七部最有代表性的《西游记》影视作品。作为中国现存首部《西游记》改编默片,1927年的《盘丝洞》为当时的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化奇观,同时提出具有中国近代化特征的人生哲学问题。而关于《西游记》的第一部动画长片《铁扇公主》(1941)通过从文学到动画的跨媒介改编以及对于角色形象的变换,凸显出当时历史背景下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困难”的伟大抗战精神。
展开剩余56%陈均教授指出,1961年的《大闹天宫》使得孙悟空“美猴王”的形象深入人心,这部作品奠定了中国动画的本土美学风格,并反映出爱憎分明的时代氛围。通过对于绍剧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(1960)和《金猴降妖》 (1985)进行比较研究,陈均教授展示出作品背后心理、社会和情感等层面的时代变迁。同样,1986年问世的经典电视剧《西游记》增添了原著所没有的情感戏份,通过视觉化想象让当时的观众得以“重新发现中国”。
互联网文化兴起后,《西游记》影视作品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。1995年的《大话西游》将西游故事从天上拉到人间,将“西游改编”带入新世纪,一直影响到《西游降魔篇》(2013)和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 (2015)等作品的创作,而近年来的现象级动画《哪吒》系列则为这股神话改编浪潮开辟出新局面。
最后,现场观众与陈均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。陈均教授认为,在AI辅助写作越发普遍的今天,《西游记》将凭借其想象力和文学创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来源:贵阳孔学堂
钱进/文
发布于:贵州省博牛配资-配资论坛-配资安全炒股配资平台门户网-股票杠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